河南新縣蘭文化產業園負責人王利(左一)正在向農戶介紹蘭花養護要點。
蘭花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深深植根于國人的精神世界。因而,兼具觀賞與文化內涵的蘭花,不僅在市場上備受青睞,更憑借多元的產業融合,不斷創造出顯著的經濟價值。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位于大別山腹地、淮河以南,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明顯的季風氣候帶來豐沛的雨水,十分適宜蘭花種植。近年來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新縣不斷致力于推動蘭文化產業園建設,建成集蘭花優培、旅游觀光、特色農業、民宿、鄉村旅游、幫扶就業于一體的蘭文化產業園區,不斷發展鄉村特色農業,有效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讓老百姓都種上蘭花”
記者來到新縣新集鎮代咀村時,產業園負責人王利正忙著給蘭花“分家”,大約每年春季,蘭花會在開花之后發出新芽,準備分蘗繁殖新的蘭花。要想蘭花分株順利、生長茁壯,不僅種植密度得把握好,剪切的位置也很重要,因此十分考量剪枝人的技術。王利一邊操作,一邊向農戶介紹要點,“這些黑根、爛根要剪掉,根湊得太近會影響芽的生長,一定要慢慢地找準根節點,輕輕一剪,這樣就可以一分為二了。”
新縣是個典型的山區縣,低山丘陵地形占全縣總面積的80%,一直以來以板栗、油茶、杉樹為主導產業,經濟效益并不高。為發展多元化特色農業、探索新的農業產業增長點,新縣開始通過企業引領規劃建設農業園區。2016年,景弘國蘭花卉有限公司在代咀村占地200畝,并以蘭花為主導產業,建成2座自動化溫控蘭棚,完成民宿、果園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造新縣蘭文化產業園。
在王利的記憶中,以小班教學前家鄉的山頭,漫山遍野都是野生蘭花,但他一直不以為意,直到他退役后去韓國留學,接觸到蘭花文化,才第一次了解到蘭花的經濟價值,“一株名貴的蘭花能賣到幾十萬,簡直就是個‘金錢草’!”因此,從一個蘭花“小白”開始,王利全面地學習蘭花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栽培技術,一頭扎到了蘭花世界中。
在學習中,王利慢慢地對蘭文化有了不一樣的理解,“我覺得愛蘭這件事不應該只是文人墨客的專屬,還應該是百姓生活品質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舞蹈場地只有生活富裕了,才有種蘭養蘭的閑情逸致。”因此,在產業園對外銷售的蘭花產品中,既有對標高端市場的稀有品種,也有30元左右的低價品種,讓更多的老百姓都種上蘭花。正是由于銷售范圍的擴大,依托新縣大別山蘭花協會,產業園2023年銷售收入達360萬元。
因此,為了培育出更多普通大眾喜愛和接受的品種,2024年,公司申請提交了中國新縣大別山蘭花地理標志,在國內原有蘭花品種的基礎上,著重打造本土品牌,特別是春蘭、蕙蘭,加強原產地品種的擇優、培優,目前瑜伽教室已有基礎性種苗30萬株,國蘭七大品種,60多個系列的蘭花,形成品種齊全的蘭花繁育基地。
“大樹底下好乘涼”
春日的暖陽傾灑而下,櫻花盛開在道路兩旁,池塘中的白鵝輕拂水波,池邊梨花、桃花也已迫不及待探出花苞。置身這一幅“鄉村春景圖”中,聽遠處的鳥鳴,聞清幽的蘭香,身心都得以放松下來。
王利的手機時不時響起,“不好意思,這周沒有空房間了,您可以下周提前預訂。”從2019年開始,產業園開始在蘭花種植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將農業種植、文化體驗與旅游觀光有機結合,目前已建成了民宿14間,并打造了蘭舍、梅花園、垂釣平臺、農心樂園等多個觀景點。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不少新縣本地和周邊的游客紛紛來產業園觀賞蘭花、體驗鄉村生活,為產業園帶來不少收益。
此外,產業園還積極開展以蘭花為主題的研學體驗活動,與大中小學合作,大概每年能夠接待4000多人。“我們會派專人講解蘭花文化,向游客普及蘭花的生長習性、品種分類等知識,學生們還可以現場體驗蘭花栽植過程,近距離感受蘭花種植的魅力。”王利說。
新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產業園建設以來,對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實現新縣旅游產業結構多元化,豐富鄉村旅游產業內容。新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大樹底下好乘涼,借助新縣的紅色旅游資源,我們吸引了很多外來的游客。”王利說。隨著產業園旅游體驗項目的開設,蘭花也成為旅游紀念品和“新縣特產”,“來這兒旅游的游客,臨走時大多都會買上一兩盆蘭花,不僅提高了蘭花的銷售量,而且游客一多,還帶動了附近農戶茶油、蜂蜜等特產的銷售量,一舉兩得。”
“要富一起富”
代咀村村民田德秀今年61歲,已經在產業園干了7、8年。“這兩天比較忙,要分株、換土等,但平時只要做好日常管理就行。”田德秀介紹,以前在外邊打工,累死累活一年攢不下多少錢,現在在產業園務工,一見證年能掙將近七八千,還能在家照顧孩子,很是方便。
2018年以來,園區積極發揮景弘國蘭市級龍頭企業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方式支持農業生產,帶動農民種植蘭花。據了解,代咀村、沖田洼村180戶農戶可以通過在產業園入股、土地流轉和務工方式實現收益小樹屋。入股新縣鴻升惠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大約能享受年均500元的分紅。其次,村民們可以實現就近就業,分盆與銷售季節,基地有臨時工近50人,人均每天勞務費約100~200元。
除了在基地規模種植蘭花,王利介紹,公司還會發放給農戶蘭花種苗,對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后,農戶養成的蘭花盆栽再通過公司的渠道銷售。“分散種植不僅可以幫園區省去一些管理成本,又給農戶創造了一個收入渠道,而且你看,大家種蘭花的多了,村里到處是花花草草,人居環境也好了。”
小樹屋代咀村支部書記王炳生介紹:“新縣這里的環境適合蘭花生長,所以當產業園在村里規劃建設時,村里人都很看好這個項目。通過蘭文化產業園的帶動,我們村的105戶農戶提高了經濟收入,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