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半中國,他為玉米裝上“中國芯”_中S包養網心得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requestId:6868cedb698b40.91081614.

番興明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家。為了育好種,他每年有200多天在地里科研攻關;他走遍大半個中國,為玉米裝上“中國芯”,打破國外高價也不愿賣種子的困境;他的足跡走過多個國家,他和團隊累計向國內外發放玉米種質14000多份次……

至今,番興明團隊累計選育出60余個玉米品種,推廣優質玉米超1.4億畝,新增產值超過170億元,為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表現更優異的中國“玉米塔”發揮重大貢獻

本報記者楊靜、王明玉

在祖國西包養網南邊陲,秋收過后,許多群眾家中,掛著一個個穗大、粒包養滿、金黃的玉米棒子,滿載豐收后的喜悅與幸福。

這其中就有番興明團隊歷時20余年選育的“云瑞408”。作為西南地區首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綠色高效玉米品種,它抗病、耐瘠、耐旱,比普通品種增產一倍以上,還可以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2022年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獲得豐收,實收測產畝產超過829公斤。

包養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

番興明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包養網家。為了育好種,他每年有200多天在地里科研攻關;他走遍大半個中國,為玉米裝上“中國芯”,打破國外高價也不愿賣種子的困境。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至今,番興明團隊累計選育出60余個玉米品種,推廣優質玉米超1.4億畝,新增產值超過170億元;向國內外發放玉米種質1萬多份次,培育的品種遍及東南亞、非洲等地區,被老撾農林部授予杰出貢獻獎。

玉米育種,包養需要陽光的熱力。學遠古的夸父,年近60歲的番興明如今依舊在玉米地里“追著太陽跑”。他說,玉米是他心中的“寶塔”,玉米育種也要向著金字塔塔尖攀登,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表現更優異的中國“玉米塔”。

為消除饑餓,將根扎在泥土中

在番興明辦公室里,房間一角放著一張1包養.2米寬的小床,另一包養網角的衣架上,掛著他下地用的草帽和衣服。旁邊的運動鞋上滿是黃色印跡,那是被泥土浸染得無法刷去的痕跡。

番興明出生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父包養母都是山區教師。光腳的村民,天不亮就在地里干活,皮膚曬得又紅又亮,卻依然餓肚子……“讓老百姓不再為饑餓所擾”不知不覺中成了番興明的理想。1979年,番興明考上了家門口的教育學院,但他沒有“子承父業”教書育人,而是毅然決定復讀。第二年,他以“縣狀元”的身份考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1984年大學畢業后,番興明被分配到云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時隔多年,他依然清晰記得第一次到農科院的情景:坐著馬車好不容易到大門口,周圍塵土飛揚,辦公樓陳舊破敗。“跟想象中在窗明幾凈的實驗室里搞科研大相徑庭。”剛工包養網包養網那幾年,雖然條件簡陋,番興明卻像呵護孩子一樣照管玉米苗。一次,景洪玉米試驗基地遭遇洪水,眼看著寶貴的玉米資源就要被淹沒,水性不好的他沒有絲毫猶豫,跳下水搶救玉米苗。

番興明的玉米育種之路并不平坦。2003年,他在德宏州、保山市一帶察看改良品種的玉米地,“一周前還是生機勃勃,一周后玉米竟然全部干癟,葉黃、籽癟,像被火燒了一樣,連牛都不吃。”畝產不到200公斤,部分地區包養網甚至絕收。番興明懊惱又自責,但農戶卻紛紛來安慰他,這份信任給了他力量。

后來,通過翻文獻、請教專家,番興明得知,這是真菌性病害,前期看不出癥狀,一旦爆發就是毀滅性的。為了解決這一病癥,他和團隊每天扎在科研地里,吃住在村民家,被蚊蟲叮咬、皮膚曬脫皮是習以為常。經過兩年攻關,他終于研發出抗灰斑病表現優異的“云瑞1號”品種,廣受村民喜愛,也創下當時整個西南地區玉米品種權有償使用的記錄。

“當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我的品種時,心里很幸福。”番興明說,現在他只要一出新品種,很多人立馬就種,也常打電話告訴他種植情況。有時,他還會爬幾個小時的山去看看。“包養只有在離農民最近的地方,才知道他們的需求。”

帶著農民的期盼,番興明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用電腦看數據看不出品種的真實表現,必須到地里去。”如今,番興明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待在農田里。他帶的20多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從一開始覺得下地很枯燥,到現在也養成每天看玉米的習慣。多年來,他和團隊累計推廣優質玉米超1.4億畝,新增產值170多億元,助力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農民增收致富。

放棄“天價”聘約,打造中國“玉米塔”

在番興明辦公室的抽屜里,放著一份2001年的合同。

這份合同來自某國的一家跨國種業巨頭。合同上寫著:工作地點北京,配備三至四人團隊,每年300萬科研經費,每月工資4000余美元……

這樣包養的待遇,即便在今天也十分豐厚。要知道,當時番興明每月工資約1000元。但面對這樣一份“天價”合同,番興明沒有簽。

1999年,在一場國際會議上,該公司專家聽了番興明的報告后,主動邀請他去北京。番興明回憶,當時是兩個專家一起給他面試,還勸他說:“你的工資已經是最高的了。”

合同寄來后,公司又打來很多電話。番興明說:“當年很多人笑我‘傻’,放棄這么好的機會,我自己也似乎找不出什么理由可以拒絕。”

直到跟番興明深入交談以后,記者了解到他當年拒絕的重要原因——簽署這份合同,公司的要求是,科研成果不能在任何刊物上發論文,只屬于公司。但番興明卻認為,科學家就是要把新發現分享給大眾,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國家、社會和廣大老百姓。

他知道,高薪可以為家里減輕負擔,讓家人過上更優渥的生活;他也知道,大平臺可以幫他更快取得科研成果,功成名就。這些年來,番興明有過很多次類似的機會,卻不為所動。在他的心里,國家利益重,科學事業重,名利最輕。

“選育出具有‘中國芯’的玉米品種很重要。”番興明說,全世界有300多個玉米種族,但被我國廣泛開發利用的屈指可數,更多優異的核心種質掌握在國外的種業巨頭手中,他們依托先期優勢,選育出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品種,為了保包養護商業機密,使用的種質都只用代號公布。這樣一來,技術壁壘會越來越大。

“現在鮮食玉米很受歡迎,但過去這是國外的品種,種子賣到600元/公包養斤,折合每粒約4毛錢,還不愿意賣。”番興明說,如今,他和團隊選育出的鮮食玉米品種,將種子價格包養從600元/公斤降至100包養-150元/公斤。

不僅如此,番興明團隊還將“云甜玉1號”“瑞佳甜4號”等鮮食玉米品種成功推向市場,有的一根包養網穗子上可以結出五顏六色的玉米,也有的一半是甜粒、一半是糯粒。“這些品種降低了農戶的種植成本,滿足了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也代表著我國在鮮食玉米品種上的突破。”番興明興奮地說。

在番興明的辦公室,一包養個尚未“封頂”的“玉米塔”格外顯眼,每層都掛有品種名稱,每個品種都有自主知識產權。這既是番興明對外展示玉米品種的一種方式,也是他追求卓越,讓玉米造福群眾的例證。至于為何不“封頂”,他說,要留下空間,擺放今后選育的更優異的品種,要讓更多好品種惠及更多農戶。

用真心和熱愛,練就萬里挑一的“慧眼”

“在篩選育種材料時,番老師看得最準,他包養選的材料往往都是最好的。”玉米課題組的陳洪梅對番興明的一雙“慧眼”印象深刻。

在番興明看來,玉米育種是一項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工作,既要對理論和材料有深刻認識,也需要靈感的閃現。“要有萬里挑一的眼光,才能精準地選出最適合配對的品種,提高育種效率。”

幾十年日復一日的高強度工作,讓年近60歲的番興明看起來略顯疲憊,可當記者跟他聊到玉米育種,他的眼里卻很有光彩。

為什么玉米育種在他心中分量這么重?據他介紹,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大、總產量高的農作物,玉米種子占全國種業市場約40%以上。種源創新發展,玉米不能缺位。

然而,多年來玉米病害蔓延、蟲害加劇的情況始終未得到有效解決。為此,番興明走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玉米種植國家和地區,學習先進育種技術,引進大批玉米種質資源并加以改良。

如今,番興明“熱帶單倍體誘導系”加倍育種技術比傳統技術選育品種時間大大縮減,原來一個品種需要七八年,該技術只需兩三年。

不僅如此,為了應對北方玉米新發的病蟲害,番興明將熱帶種質北移,引入的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在北方也可以實現開花結果。“這個小舉措,對保障玉米生產安全有重要作用。”番興明說,過去盡管選育出不少玉米品種,但用的種質很相似,一旦某種病害大規模爆發,對玉米生產將造成很大損失。而將熱帶種質北移,可以提升玉米的抗病性,為后續選育新品種助力。

“要想把玉米種業搞上去,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番興明團隊主要科研攻關飼料、青貯、鮮食三類玉米新品種選育。他培育的種質資源遍播全國各地,創下多個紀錄。

在2200多米高海拔地區,“云瑞505”畝產可達1200公斤;“云瑞8號”達到國家高油玉米一級品質標準,解決了高油玉米產量低和抗病性差的技術難題;不久前實收測產的“云瑞408”是西南地區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綠色高效玉米品種,顯著減少玉米發霉率,提升飼料養分利用率和畜牧生產效率包養,以及肉蛋奶的品質……

“吃飽靠大米、吃好靠玉米。”番興明認為,大米、面粉可以為人類提供能量,但要有品質生活就需要優質蛋白,而玉米是畜牧業重要的蛋白來源。在吃飽的基礎上,選育出優質的玉米品種,對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滿足大家對蛋白的需求格外重要。

以優質蛋白玉米為例,它的產量與普通玉米產量一樣,但內含的蛋白質更易被豬吸收包養網,轉化率能提高30%至50%。這就意味著,同等條件下,豬的生長周期能縮短30%。

“最放松的時刻就是飯后到玉米地走走。”番興明說,那時看著玉稈、玉米葉、穗子,腦海中還會自動“讀譜”:這個品種有何種材料,哪些穗大、穗長的種質可以雜交組配。“云瑞1號”就是他飯后走出來的成果。

“心在育種上,熱愛它,它就不會辜負你。”目前,番包養網興明團隊成功培育了60多個玉米品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和技術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30多項,他堅定地說:“從‘跟跑’‘并跑’到‘領跑’,我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大有可為。”

包養

向著光,像候鳥追逐著太陽

多年前,番興明就意識到,研究玉米育種必須關注熱帶育種。如果說一雙“慧眼”是育種成功的關鍵,那么先進的技術則是一束光,照亮育種道路。

包養網

像候鳥追逐著太陽,番興明步履不停。1988年,他到墨西哥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培訓,那里的玉米高產包養網又美味,讓他覺得玉米育種太有搞頭了。他還遇到了諾曼·博洛格博士,博士鼓勵他研究優質蛋白玉米,為他指明了科研方向。

1998年,番興明以訪問學者身份到泰國學習。那些在外求學的日子,他一個人住在農場里,沒有電視,甚至連一個能說話的人都沒有,只有夜里從山上跑入農場的一群猴子……每天夜里他都盼著快點天亮,好去地里干活。

高強度的工作,還是讓這位熱愛籃球、喜歡爬山的科學家吃不消了。有一天,番興明吃完午飯就跑到地里收獲試驗,在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他直接暈倒在玉米地里,“被其他人抬到陰涼的芒果樹下,才逐漸緩過來”。

這股勁兒把許多外國專家打動了,番興明慢慢跟他們建立起深厚的包養網情誼。“過去是我們出國學,現在是外國專家來跟我們學。”番興明很自豪,也有了更大的夢想。

2010年以來,他帶領團隊在老撾開展抗逆雜交玉米新品種選育,累計篩選出7個適合當地種植的雜交玉米新品種,并通過老撾農林部審定;還建立了境外優質高產雜交玉米示范和雜交種制種基地,培訓了一大批老撾玉米科技人員;經他改良的玉米種質表現出優異的抗病性、抗旱性和豐產性。

幾十年來,番興明的足跡走包養網過多個國家,他和團隊累計向國內外發放玉米種質14000多份次,為玉米育種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和遺傳材料。目前,他們正加強與南亞、東南亞交流合作,希望通過科研攻關,培育更多品種。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番興明說,一些國家的人民依然在為填飽肚子四處奔波,但苦于沒有好的玉米品種。為了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就要把好包養網的種質進行交流共享。

在番興明看來,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比發表在期刊上更有意義。

“起初,團隊成員也會覺得這項工作很枯燥、很累,如今在高溫下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也不覺得辛苦。”在番興明的帶領和影響下,大家從不愿走出實驗室到扎根基地,在與泥土打交道中感受到快樂。

如今,番興明依舊“向著太陽、追著光”,帶著憨厚的笑容、爽朗的笑聲,穿梭于科研地里。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總覺得自己包養網做得太少,采訪中,他無意間說了好幾次“要是時間能慢點,我能再多做點,該多好”。

TC: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