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技力量 守護藍色家園_中去九宮格共享國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1.8萬多公里大陸海岸線。協調好人與海洋的關系、科學合理開發海洋資源,對于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從淡水資源開發、到海灘養護保護,再到海洋環境監測,通過提升海洋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本報記者采訪了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保護的相關團隊,記錄他們加強科技創新,保護海洋生態,共同守護藍色家園的生動故事。

——編 者

天津淡化所海水淡化技術團隊——

“讓海水淡化技術更好地服務生產生活”

走進位于天津南港工業區的先達海水資源開發公司,一排排整齊的膜法海水淡化裝備映入眼簾。距離此地13公里處,近岸海水正在被源源不斷地抽引、輸送至該公司的淡化裝備,歷經若干道精細復雜的淡化工藝,“變”成符合工業需求的清澈淡水,滿足園區內重大項目的工業用水需求。

在這項海水淡化工程背后,起到技術支撐作用的是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淡化所”)科研團隊。

海水淡化對緩解沿海地區和海島水資源短缺、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實現膜法海水淡化關鍵裝備的國產化,天津淡化所圍繞高壓泵、增壓泵、能量回收、反滲透膜等關鍵裝備及材料進行攻關,最終研制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淡化裝備和產品。截至目前,由天津淡化所牽頭研制的單機3萬噸/日配套國產化裝備已在天津南港工業區開展試驗驗證,很快將用于實踐。

“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所里團隊圍繞技術難點潛心鉆研,雖多次失敗卻從未言棄,最終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我們將繼續加強研發,讓海水淡化技術更好地服務生產生活。”天津淡化所所長阮國嶺介紹。

以能量回收裝置的研制為例。這套海水淡化的關鍵裝備必須在高壓、高轉速、高鹽度的環境下運行,同時對材料和加工工藝的要求極其嚴格。為了攻克研制難題,2021年,所里組建了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團隊,夜以繼日進行數據模擬和推演。“大家連續幾個月泡在生產車間,搭起了簡易床,24小時輪班值守,就是為了隨時觀察裝備的加工過程,確保每個環節都不出紕漏。”團隊成員回憶。

為了滿足工業用水需求,團隊還一直“與時間賽跑”,力求把基礎工作做得更扎實,讓海水淡化系統能耗“再降一點,降到最低”。

海洋二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科研團隊——

“保護好海洋環境是我們的使命”

“今天偏北風5至6級,浪高1米……”生活在海邊的人們九宮格,對海洋環境預報一定不陌生。

實際上,絕大多數沿海和海上經濟活動都離不開海洋環境監測與預警預報體系的建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建立海洋環境立體觀測和預測的技聚會術和理論體系為目標,在海洋災害預警和生態治共享空間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通過河流、溪閘等排入近海,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海洋二所副所長陳建芳研究員說,但傳統人工監測手段無法實現大范圍、高頻動態巡查。

為此,該實驗室水色遙感團隊聯合浙江省生態環境時租場地監測中心,攻克了基于高空間分辨率衛星影像的入海排污和近海水質遙感巡查技術,實現從太空對沿海排口排放、入海河流污染物、海灣水體富營養化、小樹屋近海水質優良率等進行高效監測。

杭州灣位于浙江省東北部,毗鄰長江口,平均水深只有10米。灣內地形復雜,潮大流急,常年海況較為惡劣。為了獲取有效觀測數據,科研人員需要隨時準備、搶抓有限時間窗口、保質保量完成海上作業。

團隊成員李夢露對一次冬季出航經歷印象十分深刻。“因為天氣和海況較差,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時間窗口完成觀測任務。”李夢露說,冬天是長江入海污染向南輸運的重要時段,如果沒有獲取這個時間窗口的數據,會給后續防污治污工作造成不利影響,于是大家在海上漂了大約一個月時間,臨近春節才完成任務。“離船上岸那一刻,大家感覺無比疲憊,卻也如釋重負,因為保護好海洋環境是我們的使命。”

過去幾年間,實驗室科研人員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杭州灣—浙江近岸海域累計開展了包括水文、化學、生物、遙感等多學科綜合調查共計45航次。這些調查,為了解海域水質狀況的污染來源、特征規律等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填補了多項調查數據空白。

海洋三所岸線保護團隊——

“為從事海洋生態保護工作感到自豪”

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在水中靜靜鋪展,一只只白鷺張開翅膀,舒展著曼妙身姿,輕巧地棲于其中……福建省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旖旎風光,為市民提供了難得的親水空間。

作為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能夠防風消浪、促淤護岸,維持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平衡。廈門紅樹林生機盎然,離不開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三所”)紅樹林研究團隊的悉心呵護。

“上世紀90年代,林鵬院士、盧昌義教授等專家,為了建立紅樹試驗林,常常赤腳踩進沒過膝蓋的淤泥里,一步步確認紅樹林生長的土壤,一點點培育幼小的樹苗。”海洋三所紅樹林研究團隊的研究員陳光程說,前輩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們。

“一次實地調查中,我們團隊迷路了。大家扛著一箱箱采樣工具,在紅樹林里足足走了3個多小時,潮水家教幾乎都要漲到腰間了。等我們出了林子已是晚上,抬頭看到了滿天繁星。那一刻,我們既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壯麗,也為從事海洋生態保護工作感到自豪。”陳光程介紹,團隊足跡踏遍了我國主要紅樹林地區,還與周邊國家開展了近30次合作調查……

來到廈門觀音山景區,這里沙灘潔白、海水澄澈,與藍天白云相互映襯,盡顯海濱風光。在海洋三所海灘修復團隊的努力下,修復的海灘與原有的天然海灘連成一體,海岸線“顏值”大幅時租會議提升。

海灘修復團隊成員、海洋三所海洋與海岸地質實驗室主任戚洪帥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沙灘穩住、沙子不被沖走’,尤其要確保沙灘在臺風等極端天氣情況下還能保持穩定。只有通過系統性的海灘養護工程,才能有效保護海岸免受侵蝕。”

觀音山海灘、鼓浪嶼港仔后海灘……在廈門,海洋三所團隊修復養護過的海灘已達10余處,它們猶如一條條飄逸的緞帶,把大海裝點得更加美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