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孔夫子與柏拉圖為何都重視“德性”?——專訪清華年夜學包養dcard人文學包養網dcard院歷史系傳授方朝暉》
采訪者:安英昭 徐雪瑩
受訪者:方朝暉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一日甲午
耶穌2024年1月31日包養犯法嗎
在兩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孔子與柏拉圖都將“德性”視為人生甜心寶貝包養網要旨。孔子倡導“志于道,據于德”,柏拉圖認為國民應具備“四年夜美德”,二人可謂心意相通,更印證了孔子名言——“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與柏拉圖在學術動機及學術思惟內容方面都有包養感情著較年夜的配合之處。”清華年夜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傳授方朝暉接收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現,東東方兩位先賢都有著極為強烈的以學術經包養情婦世的傾向,亦都非常包養dcard重視德性的進步,不僅視之為個人的人生主旨,更視之為國家興衰、全國治亂的最基礎。同時,二人討論“德性”的路徑又相往甚遠,從中亦包養管道可窺見日后中東方治學之路產生分野的底層邏輯。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新修版《中學與西學》中,您提到柏拉圖和孔子都很是重視德性。為什么“軸心時代”的東東方先賢會不約而同關注德性?孔子倡導的“全國之達德”和柏拉圖倡導的“四年夜美德”,二者之間包養網單次有哪些相通之處?
方朝暉:《論語》記載,孔子主張“志于道,據于德”,并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知德者鮮矣”。柏拉圖則在《幻想國》中強調,國民應具備聰明、英勇、節制和正義這“四年夜美德”。
孔子和柏拉圖分別站在中東方文明的軸心期,其思惟對后來中東方學術兩千多年的發展長期包養分別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幾乎在統一時期,中國和古希臘先賢思惟的開創者都關注德性問包養網dcard題,但二者在歷史時代佈景上有主要差異。
古希臘世界由數百個城邦構成,彼此發生過良多戰爭。特別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把雅典社會良多政治問題徹底裸露。柏拉圖講德性,在很年夜水平上是基于對雅典和整個希臘社會當時風行的平易近主政制的反思和批評,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被判逝世刑,就是平易近主軌制弱點的犧牲品。柏拉圖深深覺得平易近主政制下城邦的躁動、平易近粹傾向和情緒化,若無有德性的精英來領導,會走向背面。
孔子講德性的佈景,則是統一的西周政權體系禮崩樂壞,原來的貴族世襲軌制開始式微。孔子講德性,很年夜水平上是針對貴族世襲這一晦氣于人才選拔和培養的軌制而言,重要強調統治者本身素養晉陞。從此以后儒家幾千年都重視德性,倡導以德治國。但柏拉圖以后的東方哲學家們未必都重視德性,而是把柏拉圖哲學中的認知主義傾向發揚光年夜了。
柏拉圖的學生包養留言板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普通被稱為德性倫理學,但在亞台灣包養網氏那里,這僅屬于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并沒有被放在第一哲學的地位。換言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倫理學作為一門客觀研討德性的學問,是包養故事一門科學,他對德性實用價值的重視應遠不及柏拉圖。
孔子倡導的“志道據德”,與柏拉圖倡導的“四年夜美德”,概況來看包養網評價有良多雷同之處,好比都講英勇、聰明、正義。但柏拉圖在《幻想國》中討論這個問題的路徑,其實跟孔子很是分歧。孔子講德性,要供給一套可行、可操縱的方式,即若何培養德性。但柏拉圖講美德,更接近于一種純粹知識意義上的廣泛的東西。《幻想國》中蘇格拉底和門生們的討論,更多是一種形而上的、抽象的、思辨的,對廣泛概念、廣泛定義的討論,其對于在實際生涯中若何培養德性未必有多高文用,盡管柏拉圖最關心的,也如孔子普通要培養人格。
山東土陶手工藝人制作孔子像。劉明祥 攝
中新社包養條件記者:您在書中提到,柏拉圖講的美德多以“求是”為主旨,孔子代表的儒家則以“包養情婦求應”為主旨。該差異日后導致了中學包養妹和西學哪些路徑上的分野?為何產生?
方朝暉:中國現代的學問,假設以儒包養app道釋三家為主體來看,都以求善為重要目標,第一是求善,第二是致用。所謂致用就是解決生涯實際問題,一方面是每個人精力崇奉、靈魂安頓、價值觀、人生觀的建設問題,另一方面是治國安邦,所以很是有實用包養軟體主義精力。這種求善和致用的精力,在人類良多文明當中都有,只不過各個文明在途徑上能夠分歧,所構成的思惟體系、意識形態以及宗教也有所差異。
希臘人則獨一無二地把求是、求知發展到登峰造極,為了求是而求知,為了求知而求是。在希臘人看來,哲學是一切科學的方式論基礎。一向到20世紀東方哲學家海德格爾,仍強調哲學的聰明就在于它是“科學的科學”。
這種求知、求是的精力往往擺脫了實用的生涯需求。柏拉圖曾認為,樹立關于美德本質的知識(科學),才能夠真正擁有美德。但亞里士多德發現,關于美德本包養網站質的知識或科學(倫理學)未必有助于人們實際上樹立美德,美德的樹立需求實踐、需包養網站求修煉工夫。就像將一塊石頭往天上扔一萬次,石頭也學不會自動飛往天上。
假如把人類的學問依照真、善、美三個領域來劃分,那么中國現代學問屬于廣義的求善類型,而東方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屬于廣義的求真類型。這也是我在書中以“求是”與“求應”、“知”與“做”區分西學與中學的重要緣由。
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的盧浮宮館躲柏拉圖像。鐘欣 攝
中新社記者:您提出,假如把中學和西學做比較,最有可比性的是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希伯來傳統,也就是您說的求善,為什么其更有可比性?
方朝暉:儒學本質上是一種精力崇奉傳統,假設我們不愿稱其為宗教的話,我寧愿用“更接近”宗教而不是哲學這樣的表述。起首,宗教傳統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在于以精力崇奉為焦點。釋教、包養金額猶太教、基督教均這般,儒家也是這般,有本身的崇奉,好比崇奉天道、天理或許說“六合君親師”等。
其次,宗教有永恒不變的“經”,哲學有經典而沒有經。經分歧于經典。經典是classics,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前賢的著作;經被基督教稱為bible、canon,是永恒不朽的。經典可以被批評、否認、顛覆,但經不成顛覆和否認。儒家無論講“六藝”,還是講“四書五經”,抑或后來講“十三經”,也都稱之為“經”。釋教也有《年夜躲經》《金剛經》《華嚴經》《心經》等“永恒的經”。
再次,宗教包養心得和哲學、科學的另一年夜區別,在于宗教要給人的性命供給終極的安頓和歸宿,而哲學、科學則以求知為樂。儒家講安居樂業、修齊治平、天人合一,都是指人的終極精力歸宿。儒家和其他宗教盡管謎底分歧,但都在這方面給出了明確謎底。
復次,宗教很是重視禮儀規范,有時稱之為清規戒律。它不是純粹理論的東西,對于初學者來說有時是強制性、必須執行的。儒家的“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此中良多內容類似于清規戒律。
最后,哲學和宗教另一個很是主要的區別,在于哲學以感性思辨為特點,但宗教以吃苦修煉為特征。中國歷史上道家有內外丹,釋教有閉關修行,儒家則有修身養性。
我們了解,儒學幾千年來都把修煉工夫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孔子跟同時代人討論學問,認為真正有學問不是學富五車,而是做人做得好。《論語》中多篇出現“學”。如“魯哀公問:‘門生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這反應了儒家的焦點品質樹立包養sd在工夫的基礎上,即所謂踐履。這些都反應了儒學的宗教性。
常有人說包養一個月,儒學是一種哲學,就似乎若不承認它是哲學,就比東方人低了一等。但實際上,儒學作為一種學問,總體上與東方的宗教(基督教、猶太教等)而不是哲學在形態上更接近。並且承認這一點,也不會妨礙我們可以從哲學角度來研討儒學,就像有人從哲學角度研討基督教一樣。
2023年9月,以《論包養價格語》為題材的無伴奏獨唱套曲——《〈論語〉節選》在北京年夜學首演。賈天勇 攝
中新社記者:您在書中提到,中國現代學術傳統和東方現代學術之間的結合,更多應該在實踐層面上。若何推動二者在實踐層面更好地結合?
方朝暉: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是一個物理學家,很是愛好音樂。你在從事物理學研討的時候,嚴格依照物理學的方式;在愛好音樂的時候,則嚴格依照音樂的方式;這樣,在實際生涯中,這二者天然會在靈魂中產生碰撞。好比,愛因斯坦很是熱愛音樂,是個小提琴家,但他大要沒有發明一套把音樂理論和物理學相對論結合起來的理論體系。據說小提琴吹奏給他包養價格ptt的物理學研討帶來了靈感,這就是一種實踐意義上的結合。
牛頓在信仰基督教的時候,依照教徒的方法往祈禱,但在做科學研討的時候,嚴格依照物理學的方式論來做。牛頓認為本身從基督教崇奉中獲得了宏大靈感,激發了科學研討的熱情。不論他信仰的基督教能否有問題,但在實踐中,他的崇奉對他的物理學研討產生了推動感化。這種結合不需求先在理論上搞一套把基督教和物理學結合起來的理論體系。
人理科學、社會科學、天然科學,這些后來的科學都從哲學當平分化發展而來,都為求是求知的精力氣力所推動。與此同樣的事理,信仰儒學,把修身養性做好,讓我們心性更溫和,對進行科學研討也有好處,這就是在實踐當中的結合。(完)
受訪者簡介:
方朝暉,安徽樅陽人。清華年夜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傳授,博士生導師包養平台,復旦年夜學哲學博士。1996年進職清華年夜學至今。曾為哈佛年夜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高級訪問學者(2003.9-2004.6)、韓國首爾年夜學客座研討員(2008.9-2009.8)、臺灣佛光年夜學客座傳授(2006.4-5),兼職包含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2014年起)、中華孔子學會理事(2015年起)、山東省泰山學者(2020年起)、孔子研討院特聘專家(2020年起)等。
責任編輯:近復